近日,巴基斯坦媒体记者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国际军事观察家关注:中国制造的直-10ME武装直升机以树梢高度掠过巴基斯坦陆军基地,低空轰鸣声与机身涂装的巴军标志清晰可见。这一画面彻底击碎了此前“直-10入巴系P图造假”的质疑,也标志着巴基斯坦陆军历经十余年的武装直升机更新计划,终于在第四次尝试后尘埃落定。这场跨越美、俄、土、中四国的军贸拉锯战,不仅折射出国际军备市场的复杂生态,更揭示了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平衡生存与发展的艰难抉择。
美俄土“三度爽约”:巴基斯坦陆军装备升级的坎坷之路
巴基斯坦陆军对武装直升机的需求可追溯至21世纪初。受阿富汗战争影响,巴军长期面临山地反恐与印巴边境对峙的双重压力,对具备高原作战能力的武装直升机需求迫切。然而,其传统军备合作伙伴美国却在关键时刻“掉链子”——2011年,奥巴马政府宣布反恐战争结束,随即叫停对巴军事援助,导致巴方此前订购的24架AH-1Z“蝰蛇”武装直升机合同作废。这是巴军第一次被“放鸽子”,暴露出美巴军事同盟的脆弱性:当美国战略重心转移时,盟友的装备需求可能沦为牺牲品。
展开剩余74%2015年,巴基斯坦转向俄罗斯寻求替代方案。俄方推出的米-35M重型武装直升机凭借强大的火力与载弹量中标,但印度随即向俄罗斯施压——作为俄军火最大买家之一,印度对巴俄军贸高度敏感。最终,俄方以“技术问题”为由取消合同,巴军第二次采购计划流产。这一事件凸显了地区地缘政治对军贸的深刻影响:中小国家的装备选择往往受制于邻近大国的战略利益。
2018年,巴基斯坦将希望寄托于“中间路线”——土耳其T-129武装直升机。该机基于意大利A-129“猫鼬”改进,配备北约标准CTS-800涡轴发动机,且土耳其与巴关系友好,看似是理想选择。然而,美国再次成为“拦路虎”:由于CTS-800发动机含美国技术,美国国务院拒绝向非北约国家出口许可,导致巴方第三次采购计划夭折。三次失败后,巴基斯坦陆军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军备战略——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供应链,已成为装备更新的致命短板。
直-10ME“逆袭”:中国军工的技术突破与巴铁的务实转身
巴基斯坦的困境,为中国直-10武装直升机提供了机遇。早在2015年,中国便向巴方提供了3架直-10原型机进行测试,但巴军反馈其动力系统在高原环境下表现不足。这一批评并非苛刻:巴基斯坦北部与阿富汗接壤的山区海拔普遍超过3000米,对发动机功率与散热性能要求极高。彼时直-10搭载的国产涡轴-9发动机最大功率约957千瓦,虽能满足平原作战需求,但在高原载弹量与航程上逊于美制AH-1Z与土耳其T-129。
转机出现在2022年。中国为直-10换装了新型“玉龙”涡轴发动机(涡轴-10),其功率提升至1200千瓦以上,高原性能显著改善。与此同时,中国针对巴方需求推出直-10ME改进型:取消机顶米波雷达以减轻重量,强化装甲防护与红外抑制系统,并配备专门为高原设计的氧气供应系统。这些改进直击巴军痛点——在印巴边境的克什米尔地区,直-10ME可携带8枚反坦克导弹或24枚火箭弹,在海拔5000米以上执行对地攻击任务,其综合性能已不输于AH-1Z与T-129。
巴基斯坦媒体的报道显示,巴军方对直-10ME的试飞评估“非常满意”,尤其是其维护便捷性与零部件供应稳定性。相比之下,美制与土制直升机受制于复杂的出口管制与地缘政治风险,而中国不仅提供整机,还承诺协助巴方建立本地化维护体系。这种“全生命周期支持”模式,对预算有限且渴望装备自主性的巴基斯坦而言,无疑更具吸引力。
下一步:直-10ME能否成为中巴军事合作的“新标杆”?
随着首批直-10ME交付,巴基斯坦陆军现役武装直升机规模已扩展至约150架(含AH-1“眼镜蛇”与直-9WA),但印巴空中力量对比仍存在差距。印度陆军航空兵装备有超过200架米-24/35、LCH轻型武装直升机,且正在推进与美国联合生产AH-64E“阿帕奇”的计划。为缩小差距,巴基斯坦可能追加直-10ME订单,并寻求引进中国更先进的直-20通用直升机以构建高低搭配体系。
从战略层面看,直-10ME入役将深化中巴军事互信。中国可通过巴方实战反馈优化直-10设计,甚至推动其进入更多国际市场(如中东、非洲);巴基斯坦则能借助中国军工的快速迭代能力,持续更新装备以应对印度威胁。此外,这一案例也为其他中小国家提供了启示:在军备采购中,技术性能、供应链稳定性与政治可靠性缺一不可,而“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的多元化策略,仍是规避风险的明智选择。
对于此事件,你有什么想说的?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。
注:文中插图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。
发布于:吉林省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